在刚刚落幕的2023年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柏林站的比赛中,中国跳水队延续了“梦之队”的统治级表现,包揽了全部8个项目的金牌,16岁的奥运冠军全红婵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冠,再现了令观众惊叹的“水花消失术”,而老将王宗源、陈芋汐等人也稳扎稳打,为中国队锁定胜局,这场赛事不仅展现了跳水运动的极致美感,也为巴黎奥运周期的备战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女子10米台决赛中,全红婵以总分438.20分夺冠,领先第二名超过50分,她在第二跳407C(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)和第四跳5253B(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)中均获得裁判给出的满分10分,尤其是407C动作,从起跳到入水一气呵成,水花控制近乎“隐形”,现场解说员连连惊呼:“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表现!”
赛后采访中,全红婵坦言:“这次比赛前压力很大,因为对手实力都很强,但我告诉自己,只要专注动作细节就好。”她的教练何威仪则表示,全红婵的技术稳定性比东京奥运会时更成熟,“她的身体发育期已平稳过渡,现在对动作的理解也更深刻。”
除了全红婵的亮眼表现,中国队在其余项目上也展现了强大的统治力,男子3米板决赛中,王宗源以总分568.35分夺冠,英国名将拉夫尔以微弱差距摘银,王宗源在难度系数3.9的5156B(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三周屈体)动作中拿到单轮最高分106.40分,展现了“难度王”的风采。
双人项目中,陈芋汐/全红婵组合以总分362.76分夺得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,两人的同步分均超过9分,陈芋汐赛后表示:“我们磨合时间不长,但默契度一直在提升。”而男子双人3米板的冠军则由曹缘/王宗源收入囊中,两人在最后一跳109C(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)中顶住压力,以总分456.33分逆转英国组合。
值得一提的是,15岁小将张家齐在混合全能赛中首次搭档师兄练俊杰,以灵活的动作编排夺得金牌,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评价:“新人的涌现让我们在巴黎奥运周期有了更多选择。”
尽管中国队优势明显,但英国、加拿大等队伍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,英国选手戴利虽未参赛,但拉夫尔和托尔森在男子项目中展现了高难度动作的竞争力;加拿大名将麦克尼尔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凭借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的稳定发挥摘银。
裁判打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,在男子10米台决赛中,墨西哥选手巴尔德斯在完成难度系数4.1的409C(向内翻腾四周半抱膝)时出现明显失误,却仍获得较高完成分,最终挤进前三,这一判罚引发观众嘘声,国际泳联随后回应称“将复核裁判评分标准”。
本次世界杯期间,中国队的科技化训练手段成为焦点,据队内人士透露,运动员日常训练中会使用高速摄像机和AI分析系统,实时捕捉起跳角度、入水姿态等数据,全红婵表示:“这些技术帮助我更快发现动作问题,比如转体时肩膀打开不够。”
心理辅导团队也为队员制定了抗压方案,王宗源透露,赛前他BBIN真人会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模拟赛场环境,“尤其是客场作战时,提前适应观众欢呼和灯光干扰”。
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,中国队计划在6月的蒙特利尔站进一步检验阵容,周继红强调:“每一站比赛都是摸底对手的机会,我们必须保持警惕。”
中国队的强势表现也带动了国内跳水热潮,据不完全统计,2023年全国青少年跳水俱乐部注册人数同比增加23%,多地游泳馆开设了“跳水体验课”,体育评论员张斌指出:“全红婵等运动员的明星效应,让更多孩子愿意尝试这项需要勇气和美感的运动。”
国际泳联主席侯赛因·阿尔-穆萨拉姆则称赞:“中国跳水队的成功证明了系统化训练的重要性,他们正在推动这项运动走向新高度。”
从东京到巴黎,中国跳水队用一场场胜利书写着“梦之队”的传奇,而在这背后,是运动员日复一日的苦练、教练团队的精准布局,以及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,当全红婵们跃入池中的那一刻,水花不仅消失在碧波里,更化作五星红旗升起的序曲。